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9日下午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勇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提出工作建议。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认真听取了讲解,并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听取讲解和讨论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据测算,我国目前的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这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习近平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要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系统分析我国各方面人才发展趋势及缺口状况,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态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习近平强调,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习近平指出,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习近平强调,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支持和吸引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
习近平最后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经费投入上加大力度。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全党全国人民要坚定信心、久久为功,为早日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而共同努力。
总书记这样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牢正确政绩观
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影响到干部个人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典范和标杆。
近年来,各地领导班子陆续进行了换届,不少党员、干部走上了新的领导岗位。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叮嘱树牢正确政绩观,“不要有大干快上的冲动,也就是不能不按规律办事,急功近利、急于出成绩。要把这种浮躁心理、急躁心态都压下来,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搞现代化建设。”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广大党员、干部实干担当、勇毅前行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
历史,立下又一座丰碑——
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天安门广场见证历史性盛典。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小康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和夙愿。长期以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接续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在神州大地全面打响。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装在心里,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示。
“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宣示。
初心使命一以贯之,人民立场坚定不移。
“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
一次次重大会议、一次次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要求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外出考察专门到社区看看“大家都吃些什么菜”,走村入户询问“看病有没有保障”,在湖北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专门嘱咐“武汉人喜欢吃活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组织供应”……无论到哪里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事情总是看得真切、问得仔细。
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西全州县毛竹山村考察,并到村民王德利家中看望。从客厅到卫生间,从厨房到熏腊肉的柴房,总书记仔仔细细看了个遍,详细询问有没有热水洗澡、电价贵不贵、自来水从哪来。
“总书记,您平时这么忙,还来看我们,真的感谢您。”王德利由衷地说。
“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微笑着回答。
朴素的话语,揭示出深刻的道理:人民是历史性成就的逻辑起点,人民是历史性变革的价值源头。新时代十年,我们取得的一切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无不闪耀着一个光辉的起点——为了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抗击新冠疫情,从出生30个小时的婴儿到108岁的老人,不遗漏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个生命。
“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碳排放强度下降34.4%,雾霾少了、山变绿了、江河清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
“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开展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
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改造棚户区住房4200多万套,改造农村危房2400多万户,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推进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美丽中国建设,保护学生视力、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推进清洁取暖,推进“厕所革命”、垃圾分类……
奋斗为民,一诺千金。桩桩件件,映照着初心使命、责任担当;一笔一画,描绘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斑斓画卷。
2021年10月,山西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秋汛,冯南垣村是农房受损较为严重的村落之一。2022年农历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这里,实地察看灾后恢复重建情况。
走进村民师红兵家,看到一家人正在做年馍,习近平总书记洗洗手也加入进来。一小块白面搓成长条,两端向内一卷,仿佛如意形状,再点缀两颗红枣……总书记三两下就做出一个枣花年馍。
“看了你们村,新建的房子质量很好,补贴也到位,老百姓家里年货备得足,很有年味,我心里有了底。”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温暖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时至今日,那段2013年11月3日发生在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的对话,依然经常被提起,给人启迪——
“怎么称呼您?”
“我是人民的勤务员。”
党为人民谋福利,人民永远跟党走。
群众的事干一件成一件,积水为海、积土成山,党的执政之基就会坚如磐石,就能汇聚起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今天可能要让你们失望了,这次讨论的不是发展问题,而是保护的问题。”2016年1月5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开门见山,“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10个字,振聋发聩。
“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就在会议召开时,沿岸一些地方正快马加鞭上项目。那时的长江已是处处千疮百孔,厂房污水横流、码头砂石漫天、轮船肆意排放、水质持续恶化……
是“竭泽而渔”还是“泽被后人”?如何看待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这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观的一个考验。
为子孙谋、为长远计,是时候改变了!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阐释这一决断背后的深思熟虑,称之为“立规矩”“下禁令”。总书记指出,我们块头这么大,不能再走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的老路。否则,一说大开发便一哄而上,抢码头、采砂石、开工厂、排污水,又陷入了破坏生态再去治理的恶性循环。
减污、扩绿、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沿江各省市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持续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一幅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新画卷徐徐展开。
…………
实践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效果。政绩观、发展观是否对头,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
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要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关键在于树立和践行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政绩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处理好稳和进、立和破、虚和实、标和本、近和远的关系,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自觉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这是一次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这是一次政绩观的校正和升华。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也曾面临许多“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经济增速放缓,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
怎么办?能不能用老办法,再来一轮强刺激拉动经济增长?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后的首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一锤定音:“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违背规律盲目追求高速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中央看一个地方工作得怎么样,不会仅仅看生产总值增长率,而是要看全面工作,看解决自身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成效”。
老路不可行,新路在哪里?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发展规律,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理念一变天地宽。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从“注重量”向“追求质”转变,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抓新时代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定不移用这样的理念来看待政绩,用这样的标尺来衡量政绩。
一段时间里,有的地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到位,导致违建别墅“整而未治、阳奉阴违、禁而不绝”,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群众反映强烈;有的地方为追求“绿色政绩”,强推“一大四小”工程,不切实际、劳民伤财,严重歪曲了绿色发展理念;有的地方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严重破坏了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风貌,伤害了人民群众对城市的美好记忆和深厚感情;有的地方盲目融资举债用于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建设,导致新开工项目数量迅速扩张,地方债务规模过大、债务风险突出,有的工程成为烂尾工程……政绩观严重偏差造成了严重影响和巨大损失,教训深刻。
“江苏的发展,有一段时间,苏南、苏北不对称,苏北在发展冲动下,一度引进一些低端产业。响水,一声暴雷,就是当时埋下的恶果。当时GDP上去了,但为若干年以后的灾害性事件埋下了根。”
2023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有代表发言时谈到了2019年的响水事故。
习近平总书记叮嘱:“我当时说给你们‘吃小灶’查安全生产。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走那种急就章、竭泽而渔、唯GDP的道路。这就是为什么要树牢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把这根“指挥棒”高高举起来,让这盏“红绿灯”真正亮起来,自觉对标对表,多做实事好事,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以钉钉子精神抓工作落实”
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实干担当抓落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首都北京向北400多公里,河北省最北端。一弯深深的绿色镶嵌于此。
这就是塞罕坝机械林场。在中国沙化荒漠化分布图上,地处风沙前缘的这一弯绿色,显得弥足珍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
一片林、三代人、数十年。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林场建设者们住窝棚、喝雪水、啃干馍,迎风斗霜,挖坑栽树,硬是在遮天盖地的荒沙地上营造出一块令世人瞩目的绿洲。
这是矢志不渝的拼搏和奉献,是对绿色理念的彻悟和坚守,是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使命和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工作落实”——
“老百姓的事,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做到‘两个维护’关键要体现在行动上,要增强宗旨意识,树立正确政绩观,从讲政治的高度抓落实”;
“抓落实,是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衡量领导干部党性和政绩观的重要标志”;
…………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重在落实,也难在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体来看,现在广大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和精神状态是好的,但也要清醒看到,干部队伍中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善担当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得过且过;有的碰到矛盾和难题绕道走,把自身责任往外推,不敢动真碰硬;有的光说不练,表态快、调门高,行动慢、落实差;有的德不配位、能力平庸,挑不起重担,打不开工作局面;有的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底气不足、惊慌失措,等等。这些问题尽管存在于少数党员、干部身上,但任其发展,就会损害党的形象、贻误党的事业,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要做到“实”,就要避免“虚”。一切工作都要往实里做、做出实效,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讲大话、空话,调研摆架子、装样子,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开不完的会议、填不完的表格、迎不完的检查,让基层不堪重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了矛盾和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不懈推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其目的就是纠“四风”树新风,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看看老乡们脱贫后生活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乡村振兴怎么搞”。2022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果园。
习近平总书记同老乡们亲切交流,并采摘了一个红红的大苹果。从当年的收成到种植技术、采摘方法、品种质量、销售价格,再到村民收入以及如何发展苹果种植和其他产业等,总书记问得细,老乡们答得实。
以身教者从。
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从雪域高原到草原林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地方考察调研百余次。每次考察调研,总书记都对安排方案亲自把关,不搞刻意设计,尽量安排紧凑,确保调研深入群众、务实高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
真抓实干、狠抓落实,既需要世界观,也需要方法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一个“实”字,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为干部干在实处、干出实绩指明了方向,画出了路标——
“要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提出的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以创造性工作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要有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抓落实。要明确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任务,抓住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分清轻重缓急,加强政策配套,加强协同攻坚,加强督察落实,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按时保质完成”;
“绝不能脱离实际硬干,更不能为了出政绩不顾条件什么都想干”;
“为官一方,为政一时,当然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同时也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
千年大计、国家大事。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并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稳扎稳打,善作善成,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处理好近期目标和中远期目标、城市建设速度和人口聚集规模、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政府和市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城市自身发展、城市建设和周边乡村振兴等重大关系,确保雄安新区建设和发展的正确方向”。
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现实和历史、物质和文化、发展和民生、资源和生态、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因素,避免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而导致发展观陷入盲区、政绩观出现偏差,进而出现落实不力、执行不到位等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
既要有全局眼光,也要有历史眼光,领导干部必须彰显历史担当、增强历史主动、强化历史自觉。
“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不要搞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多做一些功在当代、利在长远、惠及子孙的事情”;
“功成不必在我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
…………
“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十年攻坚,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举措,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大步向前,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生存和发展资源。
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追求利在长远,就必须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棒接一棒,跑好历史的接力赛。
“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
强化党性锤炼,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2021年6月29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党中央首次颁授“七一勋章”。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领导同志,出席颁授仪式。以党内最高荣誉,致敬这些来自各条战线的共产党人,致敬他们的杰出贡献——
张桂梅,扎根贫困地区40余年,帮助1800多名贫困山区女孩圆梦大学;石光银,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40多年,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营造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黄文秀,把生命奉献给脱贫攻坚事业,谱写了新时代青春之歌……
“他们用行动证明,只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奋斗意志、坚定恒心韧劲,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每名党员都能够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发人深省。
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把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才能拥有高尚的、充实的人生。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错位的政绩观,说到底是认识上出现了偏差,根子在于背离了党性、丢掉了宗旨、抛弃了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员干部来讲,是有坚定理想信念,还是满脑子功利私欲,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行为举止。”
为政之道,修身为本。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必须紧紧抓住“强党性”这个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语重心长——
“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保持平和心态,看淡个人进退得失,心无旁骛努力工作,为党和人民做事”;
“要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任何时候都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
“从当前干部队伍实际看,坚持实事求是最需要解决的是党性问题。干部是不是实事求是可以从很多方面来看,最根本的要看是不是讲真话、讲实话,是不是干实事、求实效”;
…………
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工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必须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部署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
每一次党内集中学习教育,都是一次思想的淬炼、精神的洗礼。广大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
树牢正确政绩观,必须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运用党的科学理论优化思想方法、解决思想困惑、检视自身思想作风和精神状态;必须通过严格的党性锤炼,处理好大我和小我的关系,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个人抱负、个人利益的关系,以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深刻领会这一思想关于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等一系列要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此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切实把树立正确政绩观的要求贯穿到主题教育各项举措中——
理论学习上,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正确政绩观、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论述作为重点学习内容,深学细照笃行;
调查研究上,深度调研大肆举债、大干快上搞“半拉子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典型事例,解剖麻雀,查找问题,立行立改;
推动发展上,把树立正确政绩观、按客观规律办事、一张蓝图绘到底等作为重要原则,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化解风险,推动高质量发展;
检视整改上,把树立正确政绩观作为党性分析和专题民主生活会查摆问题、推进整改的重要内容,适时开展专项整治并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堵塞漏洞、筑牢堤坝。
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
新的伟大征程上,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就一定能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
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实施20年来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近日,中央有关部门赴浙江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在杭州、宁波、湖州、金华等地实地走访,广泛接触各级党政干部、基层群众、企业负责人等,与20年来亲历见证“千万工程”的老党员、老支书面对面交谈切身感受,与长期工作在“三农”一线的同志深入交流,并委托相关单位到嘉兴、丽水等地了解情况。在此基础上,与浙江的同志一起总结实施“千万工程”的经验启示。
总的感到,20年来,浙江持之以恒实施“千万工程”,探索出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路径。“千万工程”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以非凡魄力开辟新路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全面展现了人民群众伟大实践同人民领袖伟大思想、伟大情怀相互激荡形成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总结推广“千万工程”的有益经验,对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完成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一、基本情况
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立足浙江省情农情和发展阶段特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了实施“千万工程”的战略决策,提出从全省近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亲自制定了“千万工程”目标要求、实施原则、投入办法,创新建立、带头推动“四个一”工作机制,即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全面落实分级负责责任制;成立一个“千万工程”工作协调小组,由省委副书记任组长;每年召开一次“千万工程”工作现场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到会并部署工作;定期表彰一批“千万工程”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亲自出席2003年“千万工程”启动会和连续3年的“千万工程”现场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实施“千万工程”指明了方向。2005年在安吉县余村调研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建设与“千万工程”更紧密结合起来,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千万工程”重要目标。习近平同志始终牵挂着“千万工程”,担任总书记以来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协调,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强调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强调深入总结经验,指导督促各地朝着既定目标,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强调实现全面小康之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更加美丽的乡村。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推进“千万工程”提供了根本遵循。
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和重要指示要求,顺应形势发展和实际需要,持续深化“千万工程”。20年来,整治范围不断延伸,从最初的1万个左右行政村,推广到全省所有行政村;内涵不断丰富,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起步,推动乡村更加整洁有序,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推动乡村更加美丽宜居,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强化数字赋能,逐步形成“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生动局面。
“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促进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被当地农民群众誉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被专家学者誉为“在浙江经济变革、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让列车换道变轨的那个扳手,转动了乡村振兴的车轮”。淳安县下姜村老党员姜祖海动情地说:“当年我听总书记的话,在全村第一个建沼气池、第一个开农家乐。现在村里环境越来越美、发展越来越好,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幸福,我们最感恩的就是总书记!”
从调研情况看,浙江实施“千万工程”主要有以下突出成效。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深刻重塑。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100%,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增长”、“零填埋”,农村卫生厕所全面覆盖,森林覆盖率超过61%,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成为首个通过国家生态省验收的省份。调研中不少农民群众津津乐道从“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到“室内现代化、室外四季花”的巨大变化,从“坐在垃圾堆上数钞票”到“端稳绿水青山‘金饭碗’”的华丽转身。金华市浦江县向水晶产业污染“开刀”,“黑臭河”、“牛奶河”再无踪影;台州市仙居县“化工一条江”变为“最美母亲河”,生态绿道串联起山水田园。二是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同规同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市域城乡同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国领先,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3年的2.43缩小到2022年的1.90。“城市有乡村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正在成为浙江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嘉兴市同志讲,“当年总书记乘坐101路公交车调研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现在老百姓乘坐101路公交车见证城乡风貌的巨变、触摸城乡融合发展的脉动”。三是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文化创意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带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3年5431元提高到2022年37565元,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51.2%。全省建成风景线743条、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光”的发展图景。实施“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累计培育农创客超4.7万名,打造出“衢州农播”、丽水“农三师”等一批人才培养品牌。义乌市李祖村引进农创客200余人,带动创业就业村民人均月增收2500元。当地一位归乡农创客感慨,“水土好、梨才好,我做的梨膏糖卖得也好”。四是乡村治理效能有效提升。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为基础、各类村级组织互动合作的乡村治理机制逐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村持续稳定安宁。宁波市基层干部谈到,“实施‘千万工程’以前,有些村级组织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现在村‘两委’给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组织有了凝聚力战斗力,干部有了威信,老百姓信得过”。五是农民精神风貌持续改善。推动“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全域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农村文化礼堂三级阵地,建成一批家风家训馆、村史馆、农民书屋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形成。杭州市小古城村村民说,“村里建起了文化礼堂,经常有‘我们的村晚’、‘我们的村歌’、‘我们的村运会’,放下筷子就想去”。六是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各地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实际学习借鉴浙江经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乡村建设取得扎实成效。“千万工程”不仅对全国起到了示范效应,在国际上也得到认可,2018年9月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为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贡献了中国方案。
二、主要做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对“千万工程”既绘蓝图、明方向,又指路径、教方法,到中央工作后继续给予重要指导。20年来,浙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谋划推进、加强实践探索,推动“千万工程”持续向纵深迈进,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要将村庄整治与绿色生态家园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步推进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打好“生态牌”,走生态立村、生态致富的路子,并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浙江把这些重要理念和要求贯穿实施“千万工程”全过程各阶段,以整治环境“脏乱差”为先手棋,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全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无废乡村”建设,实施生态修复,不断擦亮生态底色。坚持生态账与发展账一起算,整治重污染高耗能行业,关停“小散乱”企业,大力创建生态品牌、挖掘人文景观,培育“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推动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通道,把“生态优势”变成“民生福利”。
(二)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要求,从浙江农村区域差异性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工程建设进度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坚持规划先行,以点带面,着力提高建设水平。浙江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立足山区、平原、丘陵、沿海、岛屿等不同地形地貌,区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郊村庄和纯农业村庄,结合地方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农民接受程度开展工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标准有高有低、不搞整齐划一,“有多少汤泡多少馍”。着眼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构建以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为基础的“1+4”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和执行力,一旦确定下来就不折不扣实施。
(三)坚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指出,要不断丰富“千万工程”内涵,拓展建设领域;坚持不懈地抓好这项惠及全省千百万农民的“德政工程”。浙江紧盯“千万工程”目标不动摇、不折腾,保持工作连续性和政策稳定性,每5年出台1个行动计划,每个重要阶段出台1个实施意见,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完成。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确定整治重点,与时俱进、创新举措,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既不刮风搞运动,也不超越发展阶段提过高目标,从花钱少、见效快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村庄环境清洁卫生入手,到改水改厕、村道硬化、绿化亮化,再到产业培育、公共服务完善、数字化改革,先易后难、层层递进。
(四)坚持党建引领、党政主导。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要求,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承担“千万工程”领导责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浙江坚持把加强领导作为搞好“千万工程”的关键,建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每年召开“千万工程”高规格现场会,省市县党政“一把手”参加,地点一般选在工作力度大、进步比较快、具有典型意义的县(市、区),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创优浓厚氛围。坚持政府投入引导、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相结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机制,真金白银投入。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为群众办实事内容,纳入党政干部绩效考核,强化奖惩激励。突出党政主导、各方协同、分级负责,配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推行干部常态化驻村联户、结对帮扶,实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五)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必须把增进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浙江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始终从农民群众角度思考问题,尊重民意、维护民利、强化民管。实施初始就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需要出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进行决策、推进改革时,坚持“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不搞强迫命令。厘清政府干和农民干的边界,该由政府干的主动想、精心谋、扎实做,该由农民自主干的不越位、不包揽、不干预,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参与村级公共事务,推动实现从“要我建设美丽乡村”到“我要建设美丽乡村”的转变。
(六)坚持由表及里、塑形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浙江注重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努力把农村建设成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法治教育,完善村规民约,持续推动移风易俗。构建农村文化礼堂效能评价体系、星级管理机制,在文化场所建设、文化活动开展中融入乡土特色、体现农民需求,变硬性推广为潜移默化,变“文化下乡”为“扎根在乡”。通过打造“美在安吉”、德清“德文化”等区域性品牌,挖掘农村传统文化基因,推动崇德向善。结合农村特性传承耕读文化、民间技艺,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在未来乡村建设中专门部署智慧文化、智慧教育工作,着力打造乡村网络文化活力高地。
三、经验启示
浙江“千万工程”之所以取得突出成效,最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关心厚爱和关怀指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必须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总结推广好、学习运用好,把握蕴含其中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思路办法和具体成效。
(一)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千万工程”源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厚农民情结和真挚为民情怀。20年来,浙江从全省千百万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使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践证明,只有心里真正装着农民,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不断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才能得到农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加快补齐农业农村这块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更加自觉站稳人民立场,强化宗旨意识,尊重人民意愿,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千万工程”实施前后农村面貌的鲜明反差、推进落实带来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根本上反映的是发展理念的变革、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村庄环境建设到农村全面发展,从物质文明建设到精神文明建设,浙江坚持新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迈向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康庄大道。实践证明,观念一变天地宽。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乡村振兴才能理清思路、把握方向、找准着力点。新时代新征程上,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立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正确处理速度和质量、发展和环保、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加强机制创新、要素集成,抓好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实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良性循环。
(三)必须强化系统观念,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浙江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使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革。实践证明,必须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系统考虑、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兼顾多方面因素,注重多目标平衡。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系统摆布城乡关系,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加大改革力度,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四)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不久,用118天时间跑遍11个地市,一个村一个村地仔细考察,充分掌握省情农情作出的重大决策。20年来,“千万工程”的每一次深化,都是基于调查研究的成果。实践证明,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只有学好练精这个基本功,才能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提出的点子、政策、方案才能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持续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等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掌握实情、把脉问诊,紧密结合自身实际,谋划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不断破解矛盾瓶颈、推动高质量发展。
(五)必须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工作导向,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基层治理体系。“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浙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带头作用,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干在先、走在前,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实践证明,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还看“领头羊”。只有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善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不断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优势。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突出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推动各类治理资源向基层下沉,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
(六)必须锚定目标真抓实干,一张蓝图绘到底。20年来,浙江始终把“千万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保持战略定力,一任接着一任干,实现一个阶段性目标,又奔向新的目标,积小胜为大胜,创造了接续奋斗不停歇、锲而不舍抓落实的典范。实践证明,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必须持续改进工作作风,把更多心思和功夫花在狠抓落实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防止“新官不理旧账”。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对标对表党中央决策部署,保持历史耐心,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尤其要注意防止换届后容易出现的政绩冲动、盲目蛮干、大干快上以及“换赛道”、“留痕迹”等倾向,以良好的作风进一步赢得党心民心,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解码新时代“浦江经验”
信访工作是了解社情民意和为政得失的重要窗口,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把浦江县作为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群众的第一站,亲自倡导并开创了省级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的创新实践,形成“浦江经验”并在全国推广。
一、“浦江经验”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领导下访接访工作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调动起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真正凝聚起人民最广泛的智慧与最大的力量。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核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又根植于人民,历来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将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和执着追求。
(二)历史逻辑:高度重视信访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创新思想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在苏区和抗日敌后根据地就制定了一些鼓励广大工农反映情况、建言献策的信访文件。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对信访工作依然很重视。1951年5月16日,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处理群众来信问题的报告》上批示:强调“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的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同年,政务院发布《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此后各级信访机构逐渐完善。改革开放后,信访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信访工作机构多次调整。2000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升格为国家信访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更是把信访工作看作是为群众排忧解难、密切联系群众、维护群众权益的重要方式,是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三)实践逻辑:领导干部下访接访是丰富实践经验的总结
当时浙江“三访”(越级访、重复访、集体访)增多、信访热点问题突出的现状,倡导领导干部下访,希望通过领导干部下基层,与群众面对面解决信访问题。从2003年开始,省委书记4次深入基层——浦江县、临安市、德清县和衢江区下访接待群众,率先在全国建立省级领导下访接待群众制度,有力推动了全省各级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四)现实逻辑:领导干部下访接访是解决上访数量激增的现实需要
本世纪初,随着各方面改革的深化和发展的加快,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浙江作为一个市场经济先发、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改革力度大、进展快,各类矛盾和问题也带有先兆性,群众反映诉求的意愿强烈,群众来信来访数量居高不下。处于浙江中部的浦江县也遭遇社会问题和矛盾的早发多发。水晶产业是浦江的支柱性产业,但因为无序发展,违建滋生、污水横流、基层腐败等问题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浦江信访量急剧攀升,是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信访大县。群众上访的严峻形势也迫切呼唤领导干部寻求群众工作形式和方法上的突破。2003年9月1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选择了情况最复杂、矛盾最尖锐的浦江县开展第一次下访,拉开了浙江省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的序幕,也深化了浙江省寻求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齐头并进的探索。
二、新时代“浦江经验”的核心内涵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浦江经验”的根本保证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信访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也是信访工作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浦江经验”始终坚持党委统领、领导带头,按照“党建+信访”工作体系,将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工作情况纳入市县乡村四级党组织述职评议、评优争先和巡察等重要内容,积极开展“无信访党支部”创建活动,并在全省率先推行“领导包案+专班化解”模式。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浦江经验”的政治本质
人民立场是领导下访接访的根本立场,人民至上是领导下访接访的价值追求。“浦江经验”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崇高政治品格和“人民信访为人民”的工作理念,变被动为主动,不等群众找上门,主动沉下去,坚持定期接访,力促关口下移;重点约访,力促矛盾化解;包案化访,力促难题攻坚;上门回访,力促满意提升;源头止访,力促实事办理,切实解决好百姓关注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
(三)逐级兜底化解是新时代“浦江经验”的方法路径
“浦江经验”坚持关口前移、兜底化解,依托“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与村务监督的“后陈经验”、诉前调解的“龙山经验”有机结合,构建了信访矛盾“源头治理、递进负责、逐级兜底”的工作体系:即村一级全域创建“后陈式”法治村,努力推动“小事不出村”;乡一级推行“乡镇吹哨、部门报到”机制,通过共享法庭、派出所、司法所、检察室等多调衔接,努力推动“大事不出村”;县一级坚持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常态化、制度化,通过“主官办信”“领导包案+专班化解”,努力实现“矛盾不上交”。
(四)多元共治是新时代“浦江经验”的根本属性
基层矛盾千头万绪,牵涉众多,无法单靠群众自治来解决,需要依靠党委政府对社会的管理以及社会对于这种权力“下沉”给予反馈而形成的共治。“浦江经验”一方面坚持各级领导干部带案下访、重点约访、分类接访,另一方面有效整合各方治理力量,充分发挥全市15万余名基层网格员、1.5万民情民访代办员和8000余名驻企服务员“三大员”以及“两代表一委员”、律师、村社干部、乡贤等社会力量在信访矛盾治理中的作用,形成多元共治的良性循环。
三、新时代“浦江经验”的深化发展
(一)强化党建引领,推动社会善治
深化发展新时代“浦江经验”,既要在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下推动实现良法善治,更要从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角度,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要不断丰富基层党建的各种引领路径,充分发挥党建的政治领导、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作用,开创新时代基层党建的全新格局。
(二)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
新时代的群众工作呈现新特点新规律。深化发展新时代“浦江经验”,要突出强调群众观念、群众立场、群众感情,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下沉一线、听取意见、了解需求,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牢记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政治责任,真正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过程。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切实增强战略思维能力,提升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本领。
(三)坚持源头治理,提升预防与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基层是产生信访问题的源头,也是解决信访问题的主体。深化发展新时代“浦江经验”,就是从基层治理的源头查找各种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排解潜在的重大社会风险,寻找问题解决方案,从而防止小问题拖成大问题、一般性问题演变成信访突出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信访工作方式。要转变社会治理的惯性思维,实现社会风险化解的关口前移,从注重事后化解转变为事前预防。
(四)加强数字赋能,推动信访工作现代化
深化发展新时代“浦江经验”,要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加强网上信访,多方解决信访群众诉求。加强网上信访治理共同体建设,充分调动各方调解资源上平台、进网络,多途径、多渠道引导群众在“家门口”解决矛盾纠纷,以数字化手段提高纠纷化解效能。组建线上调解队伍,线上突出网格化处理简易矛盾纠纷,线下汇集各职能部门、社会各界力量、群团各类资源,协同处理复杂矛盾问题。
步调一致向前进不断夺取新胜利
信长星
回顾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每逢重大历史关头,都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全党思想,每次党内集中教育都以思想教育、理论武装打头,从而使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成熟、事业上不断发展壮大。当前,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历史伟业的紧要关头,党中央决定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时机关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习近平总书记在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思想深邃、内涵丰富,讲意义振聋发聩,讲目标拨云见日,讲要求直指关键,为我们开展好主题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开展好主题教育,能够推动全党全国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实现更加空前的团结统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步调一致向前进,不断夺取新胜利。
江苏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深切关怀、殷切期望。新时代十年,总书记四次亲临江苏考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擘画了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的宏伟蓝图,赋予江苏“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再次亲临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要求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就是我们的使命责任。我们坚持把开展好主题教育作为学习贯彻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任务和有力抓手,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在前列”为主线,着力推动全省上下以高度政治自觉接受主题教育锻造洗礼,更好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在江苏大地更充分彰显。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指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学习和实践越深入,对蕴含其中的真理味道、思想力量和领袖魅力,领悟和感受就越深刻。
这一思想是在党的伟大创造中形成并已经被实践充分证明的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时代之变迁、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引领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这一思想为我们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夺取新的伟大胜利,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回首新时代十年,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新冠疫情冲击等一系列重大风险考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这一思想在风险隐患未发时指引我们提前预判、早做准备;在风险隐患出现时指引我们主动迎战、坚决斗争;在风险隐患消除后指引我们总结反思、系统提升,使我们始终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
这一思想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全球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开创性理念,发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汇聚了各国人民关于世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国际安全的最大公约数、全球治理的最大公约数。
这一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梦想和追求,凝结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有效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这一思想主要创立者习近平总书记充分展现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恢弘气魄、远见卓识、雄韬伟略。古今中外,每一个辉煌的时代都与那个时代、那个国家的领袖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入学习这一思想,特别是把总书记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放在历史大背景、世界大变局、时代大变迁的维度中去思考,我们就会对总书记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历史主动精神、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有更深刻的感悟。有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这艘中国号巨轮掌舵领航,是党之大幸、国之大幸、军队之大幸、人民之大幸。
科学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转化为强大物质力量。现在,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思想武器武装。开展主题教育,是新征程上一次全面的、彻底的理论大学习、思想再武装,是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强有力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
“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体现了我们党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的一贯要求。衡量主题教育的成效,不是简单看学了多少篇目、记了多少笔记、背了多少段落,关键要看通过学习有没有真正触动思想、触及灵魂,有没有自觉用思想之“矢”去射发展之“的”,有没有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把开展好这次主题教育作为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生动实践。回顾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以及江苏发展的成就和进步,无一不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下取得的,无一不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实现的。当很多人还在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时,是总书记审时度势提出新发展理念,引领我们步入了高质量发展轨道;当大家普遍还没有察觉到“卡脖子”危险时,是总书记告诫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指引我们走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当很多地方仍沉醉于沿江大干快上铺项目时,是总书记引领我们“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让长江母亲河实现沧桑巨变、焕发勃勃生机;当我们偏重于抓传统安全,对很多新领域新风险还没有意识到时,是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带领我们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当很多同志对党内一些乱象忧心忡忡时,是总书记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历史担当,带领我们全面从严治党,使百年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在这次主题教育中,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党员、干部在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上下功夫,以思想上的统一实现党最深厚、最持久、最可靠的团结统一,更加坚定自觉地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把开展好这次主题教育作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的生动实践。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是总书记着眼现代化建设全局对江苏提出的殷切嘱托,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江苏发展的目标指引。新时代以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江苏实现了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奋进新征程,总书记要求我们“继续走在前列”,这既是对过去发展的充分肯定,更饱含新的更高期望。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对照“走在前列”要求,少数地方和党员、干部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有的一遇到经济下行、指标波动,就容易自觉不自觉想走老路;有的不顾发展阶段,盲目举债、乱铺摊子;有的不顾长远发展和群众利益,拉低项目门槛,“变着法子”突破生态和安全“硬杠杠”。我们追求的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走在前列是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质和量相统一的前列。在这次主题教育中,我们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引导党员、干部树牢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任何时候都不能走那种急就章、竭泽而渔、唯GDP的老路,坚决防止不按规律办事、盲目大干快上的政绩冲动,防止不顾财力、无视风险、盲目举债的投资冲动,防止“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项目卷土重来、“捡到篮子里就是菜”的项目冲动,防止只追新兴产业风口、不顾传统产业升级的不当倾向和冲动,切实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实干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走稳、走实、走在前列。
把开展好这次主题教育作为扛起全面从严治党首先提出地重大责任、勇于自我革命的生动实践。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首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我们牢牢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这些年,全省各级党组织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政治生态更加清朗,党群关系更加紧密,干部干事动力更加充沛,人民群众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我们深知,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仍然存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仍然存在,作风问题和腐败现象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仍然存在。在这次主题教育中,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着力解决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问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续深化廉洁江苏建设,努力交出让党中央、让群众满意的全面从严治党新答卷。
开展好主题教育,结合江苏实际,我们把“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在前列”贯穿始终,引导全省上下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一切工作的实践指引,把对总书记的崇敬爱戴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的实际行动,更好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学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照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我们深切体悟到:总书记对全国工作的重大要求,不少都是先在江苏提出的;全国都在做的事,对江苏的要求往往标准更高;在一些重大部署、重点领域、重要环节上,殷切希望江苏先行探路。在这次主题教育中,我们结合江苏工作、结合正在做的事情,对照思考:总书记对全国普遍要求的,我们做得怎么样,是不是走在了前列?总书记先对江苏提出来的,我们实践得怎么样,是不是起到了为全国发展探路的作用?进而对标对表再出发、感恩奋进走在前。
从这个实际出发,我们在开展主题教育中,要切实做到“四学四强”。一是以学铸魂,紧跟核心强忠诚。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突出“三带三入”,即带着嘱托学、带着感情学、带着责任学,真正入脑、入心、入行,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二是以学增智,理论武装强本领。熟练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切实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防范化解风险本领,不断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这次主题教育,从一开始我们就奔着问题去,在“三对照三排查”中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即对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对照总书记在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意见》指出的有关问题,对照党中央关于大兴调查研究部署中列出的12个方面问题,深入排查高质量发展、民生保障、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不断提高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主动性。三是以学正风,廉洁奉公强宗旨。深刻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真挚为民情怀、求真务实作风,坚持调查研究开路,扎实开展进乡村社区、进厂矿企业、进学校院所,解群众之盼、解改革之难、解发展之需“三进三解”调研活动,听民声、访民情、察民意,把民生实事办好办实,以为民务实清廉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造福于民。四是以学促干,推动发展强担当。把学思想和见行动结合起来,用好“三个一线”这个有效抓手,坚持党旗飘在一线、堡垒筑在一线、党员冲在一线,推动党员、干部以“拼”的精神、“实”的干劲、“敢”的担当干事创业,以干部敢为推动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我们追求的“敢为”,是在党中央顶层设计框架下的创造性作为,是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的科学作为,是在守牢底线前提下的积极作为,归根到底是建立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基础上的“敢为”。
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拿出当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果敢担当,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历史伟业作出江苏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