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走进常州大学"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网站!

本站首页|常大主页

人民网:助力复兴伟业 烛照强国梦想

   发布时间: 2017-10-12    已访问: 147

 一个主义,令人仰止: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一面旗帜,指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引领中国这艘巨轮破浪前行的伟大旗帜;

  一项工程,强基固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根本任务,不断推动用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领导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新境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勇立时代潮头,勇担责任使命,紧紧围绕学习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为伟大实践注入精神动力,为强国梦想凝聚奋进力量。

  立根固本: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武装头脑

  超过5600万册!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创造的出版发行纪录。关于梦想、关于道路、关于改革、关于发展……人们翻阅这本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学者精心编撰的读本时,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理论魅力和思想伟力。

  伟大梦想由伟大思想来引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在推进伟大实践的过程中围绕富民、强国、兴党等治国理政重大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以鲜明的政治立场、巨大的理论勇气、深邃的历史站位、宽广的世界眼光、精辟的思想观点、超凡的语言魅力,在神州大地擎起熊熊燃烧的思想火炬,引领“中国号”航船向着民族复兴的光辉彼岸扬帆奋进。

  “哪里有思想,哪里就有威力。”越是接近梦想,越要坚定理想的“主心骨”、筑牢信念的“压舱石”,越要坚定不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明向领航。

  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入脑入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责无旁贷。5年来,面向领导干部、面向基层党员群众、面向高校学子,理论武装工作不断深化拓展。

  ——着眼“关键少数”,帮助领导干部炼就“金刚不坏之身”。

  “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鞭辟入里、掷地有声。

  2017年3月,工程参与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正式印发,这是第一次以党内法规的形式把学习这项“软任务”变成“硬约束”。《规则》明确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以政治学习为根本,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重点,明确各级党委(党组)对本级中心组学习负领导责任,党委(党组)书记是中心组学习第一责任人。

  结合理论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工程组织编撰学习参考资料,供省部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参考。配合中央有关部门坚持向党员干部遴选推荐学习书目,推动“关键少数”成为全党全社会学习的“风向标”“排头兵”,学习的力量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释放出耀眼光芒。

  ——宣讲活动广泛覆盖,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大以来的中央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奔走在人民群众中间,深入浅出地宣讲中央精神。工程专家积极参与中央宣讲团的工作,当好理论助手,贡献智力支持。5年间,141场报告会、220多场互动活动,覆盖直接听众141万人、间接听众7400多万人。

  自城市至农村,从机关、企业到社区、学校,工程专家与各地各部门的领导、专家和宣讲骨干们一起,汇成面向基层的各路宣讲小分队,通过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活动,把中央精神讲全、讲准、讲透、讲得有意思,一批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宣讲报告得到表彰,一大批百姓宣讲“大篷车”“小板凳”行进在打通理论宣讲的“最后一公里”上……

  ——“三进”工作创新开展,打造青年人才培养的“红色熔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春风拂煦,如导航灯塔,进一步明确了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引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迈出新步伐。工程紧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武装的“牛鼻子”,开展一系列针对性、创新性工作。

  2013年、2015年,工程专家两次对高校思政课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全面修订,让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教师和学生的心灵。连续举办42期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培训学员近5000人,建设21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评选推出一批“最美思政课教师”……5年来,一个全面反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不断完善,一堂堂“文”“质”俱美的思政课在美丽校园璀璨绽放,青年学子的信仰之炬迎着春风越燃越亮。

  钻坚仰高:深入研究阐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徐光春借用马克思的话说,“更好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必然要求我们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进行深入研究阐释,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把握核心要义,工程在这方面责无旁贷。”

  如何全面理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历史方位、重大意义,如何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相互关系、实践要求,如何科学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特征、运行规律,如何深入领会新发展理念蕴含的理论特质、理论品格……紧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聚焦关系全局的重大理论问题,工程充分发挥理论研究高层次人才密集、与实际部门联系紧密、辐射带动作用强劲的优势,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重大课题研究,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方方面面。

  汇聚在工程搭建的平台上,广大专家学者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积极投身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形成一大批高质量课题研究成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研究”就是其中之一。

  两年前的春天,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牵头挂帅的工程重大课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研究”正式启动。中央党校校委把这项研究作为中央党校第一政治任务,第一时间成立由10名精兵强将组成的课题组。反复讨论、明确要点、写作初稿、研究推敲、精心打磨……课题组成员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融入到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之中。

  700多个日夜的辛勤耕耘,孕育丰硕收获——

  《习近平的核心地位是中共的郑重选择》《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实践与中国创新》《中国共产党95年来应对危局和困境的伟大实践及历史启示》等百余篇理论文章陆续发表,在社会上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课题研究成果编写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书,以30个专题对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行简明、准确、通俗的解读。作为课题成果之一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出版不久就发行超过300万册。

  课题组成员都是中央党校骨干教师,他们把研究成果充实到面向党校所有班次开设的“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课程中,帮助学员更好地提升理论水平、锤炼党性修养……

  理论研究不是“书斋里的学问”。

  自2016年7月以来,围绕新发展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主题,工程主办的高端理论论坛——“治国理政论坛”先后在北京、上海、宜昌、广州、苏州、杭州、厦门、西安等地举办9次理论研讨会。“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局部领域的‘小修小补’、零敲碎打,而是以全局观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的突出特点和优势,也是我们党发展壮大、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新发展理念抓住了当今世界现代化的主脉,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特点新规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发展不协调问题,避免‘短板’变‘陷阱’”“打造美丽中国不仅具有重大生态意义,而且具有重大政治意义”……一场场理论研讨会,理论工作者与实际部门负责同志同台切磋、相互启发,思想碰撞的火花陆续转化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创新实践和自觉行动。

  凝练升华:立足发展实践强化经验总结和智力支持

  着眼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自贸区建设蹄疾步稳;“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全面铺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统筹内外,以自信开放之姿开拓新局面,以气象万千之势擘画新蓝图,一系列大战略、大手笔不断丰富党的治国理政实践。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为理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滋养,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呼唤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咨政建言的思想库功能。

  5年来,工程始终坚持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深入研究总结重大实践经验,既为实践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观点,推动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

  2013年秋天,举世瞩目的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启动运作。自贸区的成长,肩负着为国家探索对外开放新模式、实现对外开放新跨越的历史重任。在“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探索中,弥足珍贵的实践经验不断形成。

  聚焦中国(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经验,工程组织开展相关课题,密切跟踪自贸区实践。从对世界上主要国家自由贸易园区概况和制度规则进行梳理,到与相关部门一起研究如何实施各领域的改革开放试验、探索风险管控途径,再到及时总结已有经验……“贴身”观察和理性思考中,一条条针对性建议和宝贵经验被提炼出来。

  根植历史、面向未来的“一带一路”建设,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在发展中完善、在合作中成长,这项来自中国的倡议,以超出世人预想的进展和成效惠及世界。

  针对“一带一路”建设中面临的基础性、全局性重大问题,工程“‘一带一路’建设重大问题研究”课题结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和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探索新的体制机制为重点,统筹兼顾各项建设的现实需求和可行性,关照各种质疑和关切,研究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并探索提炼“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贡献。

  京津冀地区,既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又深受“大城市病”、同质发展竞争等诸多发展问题的困扰。

  2015年10月,“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问题研究”课题立项。项目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思想的宏观背景、理论支撑体系和实践指导价值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阐释,对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快集中承接地和微中心建设、加快轨道交通建设、促进产业转移对接等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对雄安新区几个战略问题的建议”“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亟待加快市郊铁路建设”等专题报告,得到相关部门和领导的认可。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中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有力的话语,既是语重心长的嘱托,更是催人奋进的激励——

  “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匡正祛邪: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说服力、战斗力

  提起马克思,你会想到什么?是那个写在课本里的陌生的大胡子老头,还是深奥难懂的《资本论》?

  伟大也要有人懂。一本名为《马克思靠谱》的理论读物,成为青年人关注的畅销书。它用贴近青年群体的“走心”话语,再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马克思,让年轻人“穿越时空”与马克思对话,更加真切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今时代的重要意义。有“90后”读后感慨,“马克思离我们很近啊”“马克思真的了不起”“原来以为很枯燥的马克思主义终于看懂了”。《马克思是个90后》的歌曲在网上不胫而走。

  身处社会思潮日益活跃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织广大专家学者自觉投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引导更多人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结合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

  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说服力和战斗力,要直面社会热点,回应百姓关切——

  从高房价、看病难、就业难,到教育公平、反腐倡廉……这些当下中国正在经历的“成长烦恼”,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面对百姓关心的焦点难点,工程推出的通俗理论读物“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以“百姓视角”,用“百姓语言”,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既解思想之渴,又解实践之惑,不断坚定人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说服力和战斗力,要对错误思潮“举旗亮剑”——

  真理越辩越明。针对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给公众带来的干扰,针对歪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歪曲党史国史所制造的噪音杂音,工程专家持续跟踪研究,旗帜鲜明予以批判。

  从汇编出版《资本主义怎么了》《西式民主怎么了》等读物,帮助干部群众深刻认识资本主义制度和西式民主的弊端,修订出版《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进一步深化对有关重大问题的阐释引导,到结合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刊发重头理论文章、开设理论对话及述评等栏目、推送网络文章,用正确声音占领舆论制高点,挤压错误观点的传播空间……这些工作充分发挥了引导社会热点、疏导社会情绪、促进社会和谐、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增进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和信任。

  “我们要指出一种思潮的错误所在,空口无凭、以势压人是不行的。只有你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分析更深刻一些,人家才会信你、服你。”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彭庆红说,工程专家学者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者、捍卫者。面对错误思潮的冲击,理论工作者有义务、有责任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人民群众明辨是非、明确方向。

  士以弘道: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壮阔征程上勠力前行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士以弘道,一批又一批工程组织者、参与者忘我奉献、攻坚克难,涵养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根深叶茂。

  继往开来,一代又一代工程组织者、参与者接续奋斗、薪火相传,孕育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花繁果硕。

  在他们当中,有的已是耄耋之年,依然在皓首穷经中坚守初心——

  80多岁的教授闫志民先后参加了《科学社会主义概论》《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等工程项目。“参加工程项目的过程,是不断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每次都有许多新收获。”回顾学术历程,闫志民坦言,我们要自觉研究世界社会主义在每个阶段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更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在他们当中,有的燃烧生命,写下对马克思主义的铮铮誓言——

  工程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构建”处于最后的文稿修改阶段,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即将出炉,课题组第一首席专家曹征海却再也看不到了。今年5月,年仅58岁的他因病去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里,曹征海仍心系课题,多次嘱咐课题组相关负责同志多凝练观点、充实内容。

  在他们当中,还有一大批中青年骨干继承优良传统,与工程共同成长——

  “要求高,任务重,时间紧,责任大。”这是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眼中的工程工作。作为一名“70后”,沈壮海说,中青年学者参与工程课题研究,是一次严谨精细的学术锻炼,是一次淬炼心灵的思想历程,也是一次难得的向老一辈专家学者学习的机会。“我们这一代学人要结合海外经历相对丰富、思维更加活跃的特点,把做好中外学术研究交流镜鉴与更加深入调研中国国情结合起来,把自身所学与时代所需结合起来,使科学研究既有世界视野,又立足中国国情,切实为伟大祖国发展服务。”

  筚路蓝缕,砥砺前行。

  今天,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推动下,一项项成果领时代之先,一场场活动展中国风采。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正高擎旗帜,向着更高目标挺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几乎所有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国际会议上,都活跃着中国学者的身影。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获得巨大成功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举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国际会议也越来越多。频繁的学术交流,不仅让中国学者的研究视野日益开阔,国际交流能力不断增强,也让世界通过这个“窗口”看到,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重大成就,意味着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工程不仅要让世界知道‘理论中的中国’,也要让世界知道‘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工程专家姜辉说。

  一花引得百花开。上海、广东、江苏、山东等地创新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紧跟时代步伐,服务中心工作,结出累累硕果。

  使命光荣,任重道远。

  回望昨天,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展望明天,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须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

  “东方风来满眼春”。在这个需要理论也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在这个需要思想也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扎根时代沃土、烛照筑梦征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必将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7年10月11日 01 版)


关闭窗口